English

长辫子、黄包车及其他

2000-05-17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我们从半封建半殖民社会走过来,贫穷与愚昧长期伴随着我们,我们“传统”中有许多落后的东西。男人留长辫子,女人裹小脚,用人代替牲畜拉载人的车——“黄包车”……这些景象,对今天上岁数的人还历历在目。想起这些事情,我们感到痛心,有耻辱感。我们当然不应该忘记这些事情,它们提醒我们中华民族有过一段不光彩的落后的历史,这是封建主义长期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后果。在一定的场合如历史、民俗博物馆中展示这些历史现象的模型和图片是必要的,对后人有教育和警醒的作用。但是,我们不应该将这些“陈迹”和民族传统、民族特色混淆起来,加以复制,进行宣传而使人误解,我们的传统就是这些东西。用旁观者猎奇的立场观看与陈示这些景象也不可取,它们毕竟是我们民族身上的伤痛与疮疤。

王府井大街是北京的一个窗口,是国内外人们关注的地方。它改建以后,每天吸引着数以十万计的游客。在大街的北头东侧新东安商场前的人行道和小广场上,竖立着三件雕塑,分别表现拉黄包车、剃头(梳理男人长辫)和说唱的内容。这些雕塑之所以被安置在这里,大概是与新东安商场内专门辟的“老北京一条街”有关。就在这条反映旧北京景观和经营地方特色食品及工艺品的“老北京一条街”的入口处,与室外雕塑相呼应,备有真人和真实的黄包车,顾客只要付两元钱,就可以上车过把瘾。这时人做拉车状,供顾客摄影留念。

新建的东安市场要保持一些老北京的特色、陈列一些反映老北京城市景象的摄影图片是完全必要的。但,是不是要在街道上,在引人注目的地方安置人拉车和剃理长辫的雕像,安排真人拉车供人拍照,则是大可商榷的。因为这些雕像和真实景观所反映的内容不是老北京真正的特色,不能代表老北京社会和文化生活本质的一面。这些雕像和真实景观确实吸引了许多观众,很多人嘻笑着坐到黄包车上、站在剃头雕像旁照像,它们似乎受到了观众的“欢迎”,但有头脑的人只要稍作思考,就会在这“热闹”的场景后面感到一种压抑感,尝到一种酸楚的味道。

在一些小说、戏剧、电影里,不是常有这类情节的描绘吗?是的。但,以描写事件过程见长的小说、戏剧、电影等文艺作品与只能描绘静止状态、刻画瞬间景象的绘画、雕塑和片断的真实景观不同,前者在过程中显示事物的前因后果,揭示真善美与假恶丑,后者则受到“凝固”的视觉形象的限制,在题材、情节的选择上有另外的讲究,需要符合视觉艺术规律的构思与提炼,不是任何事件都是可以用独特的绘画、雕塑和真实景观来展示的,而且还要注意展示的场合与空间,考虑社会效果。

近几年来,旅游事业迅速发展,迫使人们开动脑筋寻找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特殊的文化资源来吸引游客。在发掘这类特色、资源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在一些旅游景点,有些人被装扮成朝廷的宦官、宫廷的婢女、富家的小厮,卑躬屈膝地为游客看门引路,端茶送饭;有些地方组织所谓民间艺人表演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节目以招徕观众,这些美其名曰“弘扬民族文化”的做法,实际上是对我们民族文化的严重歪曲,也损害了我们民族的形象。

我们的一切面向大众文化艺术,包括繁华商业区和旅游景点的文化艺术设施和作品,都要满足观众审美的需求,注意适应观众的品味。“满足”与“适应”是很重要的,脱离群众接受水平的艺术品是把群众拒之于门外。可是我们同时不要忘记,“满足”与“适应”是手段,不是目的。面向大众的艺术品的真正目的是在“满足”与“适应”中提高群众的审美能力与水平。早在50年代就有人提出过“适应是为了征服”这个命题。其实,这也是文艺理论古老的命题。我们的大众文艺(包括时下流行的各种文艺晚会的电视节目)如果仅仅满足于观众嘻嘻哈哈的欢笑声,满足于表面的“收视率”而不能提高大众的审美情趣与格调,好像是服务了大众,实际上是对大众真正文化需求的背离。面向大众的文化艺术品,不排斥某些供人猎奇的因素,但是要注意使观众在猎奇感后面获得一些积极的东西,供人猎奇也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我们不掩盖我们民族历史上丑恶的东西,包括女人裹小脚、男人留辫子、宦官、人拉黄包车等等,可是我们也不应该不择场合地展示这些东西,把它们与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混为一谈。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上面说的这些意见决无对具体艺术品的作者有任何批评的意思。雕塑家们接受的是订件,是命题性创作,是按照有关方面的具体要求进行创作的,他们对作品的主题内容和陈放的地点,没有真的发言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